祥和如意的祝寿习俗 | ||||||
|
||||||
古时,桓台习惯把六十岁作为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人们把六十岁后的每十年称为“大寿”,六十岁以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不管大寿小寿,都要举行庆祝活动。
寿日这天,儿孙们要将寿星的居室精心布置一番,堂屋张灯结彩,焕然一新。中间摆上一张方桌,桌前挂红色桌围。桌上点燃两支红蜡烛,寿果、寿酒、寿鱼等摆满了方桌。墙上挂寿星图、红色寿幛和寿联,上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字样。这天早晨,老寿星穿戴整齐,手拄龙头拐杖,坐在堂屋上首。众儿女侄孙之辈均整其衣冠,依次给老人磕头,共祝老人多福多寿。晚辈们恭敬地向老人献上寿果和寿蛋,老人又把这些食物分给众人同吃。 庆寿仪式多在中午举行。这天,亲戚朋友要来祝贺,所以寿星家中要备上丰盛的宴席招待宾客。贺寿人所送之礼叫“寿礼”,如果是挂面称为“寿面”、蛋糕称为“寿糕”、红糖称为“寿糖”、桃称为“寿桃”。凡是出嫁的姑娘,要给父母准备寿糕。在农村,人们大多是手工制作,民间蒸制的寿糕是用小麦面做成的桃形蒸馍,内包红枣和红糖。 中午祝寿前要鸣放鞭炮,然后“寿星”入座,儿女叩拜。亲友依次向老人祝贺,老人频频点头,向贺喜人致谢。儿女们双手把面条递给老人,祝老人长生不老。然后祝酒、品菜、欢声笑语溢满寿堂,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天中午的饭菜非常丰盛,主食以面条为主。面条为“长寿面”,是祝寿之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平时祝寿,都要吃长寿面,闺女要给父母送寿糕、寿桃。可父母到了六十六,闺女给父母的寿礼就特殊了。六十六,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这个年龄,占了两个“六”字,象征着六六大顺。老人和晚辈对六十六岁庆寿活动都很重视。“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这块肉,象征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趁父母六六大顺之时,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是买的肉,也意味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以表示闺女对老人的孝敬。 不管是什么祝寿方式,寿宴上不许吃包子和饺子,意在害怕老人在家里平日多生气,成为“气包”,给老人精神上造成不快。但有些家庭不大计较,祝寿日时也吃寿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