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号子”喊起来 | ||||||
|
||||||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用以鼓舞士气,协调劳作,使劳动按照一定的节奏,一定的步伐同时进行的一种民间文化。近日,记者来到周家镇,对该镇中学退休教师宗立会进行了采访。他曾经对周家镇劳动号子进行过专门研究,并被确定为周家镇劳动号子的传承人。
宗立会介绍,周家镇境内的“劳动号子”的发展与变迁,大体有4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单纯号子。这种单纯号子是从解放前继承过来的,号子多用于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农民盖房时夯实地基用。号子的格调单纯有力,节奏性强,没有乐感。其方法是:一人手扶夯把喊着号子“一、二”,众人合“一、二”,反复进行。还有一种号子是“指挥号子”,扶夯把的人根据情况指挥拉绳者打夯。如:“拉起这夯啊,众人合:嗨哟、嗨哟!打东边呀,合:嗨哟、嗨哟!再加把力呀,合:嗨哟、嗨哟”等。 第二种是韵律号子。这种号子是进入人民公社初期,大兵团集体搞水利建设,夯实河堤、河坝时的产物。冲破传统束缚的青年男女,一面劳动,一面哼着有节奏的小调,这种小调既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又协调了劳动的步调,后来经过民工不断充实加工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韵律号子。 这种号子朴实风趣,节奏感强,四句一组,分上下句,合辙押韵,一人领唱,众人合声,具有乐感。石夯落地时,喊一下,打一下,很是风趣,领夯者可根据工程的需要自编夯词,也可见啥编啥,当时一些喊号子的大多是年轻的姑娘、媳妇,嘹亮的韵律号子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第三种是欢乐号子(也叫“花儿开”)。随着水利事业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民工队伍中年轻女劳动力逐渐增多,并且成为一支主力军。她们在集体劳动中一面说笑,一面唱歌,遇到几个人同时干一个活需要统一用力时,女民工们就脱下红衣绿袄,甩起辫子喊起了号子,因此,欢乐号子也叫“花儿开”号子。这种号子,节奏明快,曲调优美,一领众合,见啥唱啥,多数以女高音领唱,最后落音都是“花儿开”煞是动听,因此,常常会引来一群群小伙子围观合唱,所以,有人也叫它“风流号子”。这种欢乐号子很适应男女青年使用,用以抒发劳动热情。 第四种是打井号子。由于农业机械的发展,原先的水井和浇灌形式已不适应农田灌溉的需要,它必须以深水井和先进的排灌机械来代替。因此,1965年,各个公社组织了专门从事水利建设的打井队伍。打井时,工作人员根据测定的适当位置,立一三角形井架,打井人员用3个或4个管钳卡住装有钻头的管子,每个管钳安排二至三人推或拄管钳,使装有钻头的管子转动,遇到硬层时必须十几个人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产生了打井号子。这种号子频率比较高,节奏也较快,就像部队训练时的口令:“一二一,一二一。”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有一定规律和节奏的打井号子。这种号子也是一个人一领,众人合。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