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的耿家大院

发布日期:2011-07-14 浏览次数: 字号:[ ]


耿家大院中保留下来的一处四合院。(杨成见 摄)

    四合院和一排一排的砖瓦平房,碎砖铺成的甬道,青石台阶和原木廊柱,雕龙刻凤的房檐门石……走进位于新城镇的耿家大院恍惚间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那些历尽沧桑的青砖灰瓦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这里曾经住过的人和发生的事。
    耿家大院位于新城镇东南隅,是耿氏家族在新城的住宅及商铺。原先是规模宏大的院落,由于历史的变迁,该建筑群破坏严重,现存建筑占地近10亩,保留下了6处四合院,其中有四处保存完整的四合院。东西宽50米,南北长120米,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共计60间房屋,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在明清两朝的桓台历史上,除新城王氏家族外,还出现了另一大家族——新城耿氏家族。耿家大院就是耿氏家族生活居住的地方。清朝后期耿氏就成为新城最有实力的家族,因此,该院就成为城中最大的院落之一。
    耿氏家族重学崇儒、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多位族人为官,其家族共出了7名进士。该大院就是明朝耿鸣世、耿庭柏父子进士的故居。耿鸣世为隆庆戊辰进士,为官20余年,先后任邢台知县,刑部、礼部主事,广西、山西道监察使巡按、浙江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在邢台任职四载,为民办了很多好事,深受民众爱戴,为其建立“德政祠”以此纪念。其子耿庭柏,明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浙江山阴县令等职。民国时期,其家族转营工商业。
    耿家大院现存至今的大部分建筑当是耿鸣世的后人耿筱琴所建。耿筱琴生于1885年,青年时就读于济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先后任音乐、美术教师,后返新城故里经商,陆续在周村、济南、徐州、上海等地建有“庆和永”布庄连锁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耿筱琴在济南创办了德和永印染厂,成为名扬桓台、济南等地的商界名流。耿氏虽家道富足,但耿筱琴一生为福怀仁,乐善好施,捐建多处学堂,经常周济灾民,举办修桥铺路、泽被乡里的慈善事业。
耿筱琴一如他的先人耿鸣世,在新城留下了极好的名声。据新城镇城东村一些老人们回忆,解放初实行土改的时候,当地老百姓都尽最大努力保护他,游街的时候让他坐在爬犁上,盖上厚厚的棉被,象征性地在镇里转了一圈。
新城镇城东村党支部书记岳本昌说:“耿家大院原来横跨多福胡同南北两侧,南侧包括两处四合院、马厩、菜园、场院、仓库等,现均已拆除,改建为新城镇中心小学;北侧包括六处四合院和家祠。由于民国初年曾有过较大规模的改建和翻修,现存宅院多为民国风格。”在现在保留下来的耿家大院里,每处房屋的顶部都有一个烟囱,岳本昌告诉记者,那时的人们为了冬季取暖,富贵人家在修建房屋时都会装有地炉。如今,400多年过去了,长期闲置的耿家大院已是芳草萋萋,但无论是其墙壁上的精美石刻,还是那些历经风雨的烟囱,都在诉说着当年耿氏家族的繁华与富贵。
耿家大院传统建筑形式生动体现着中庸和谐、伦理有序的儒家文化思想。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合院前后门通透,既为前院的后房,又为后院的前房,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前院中院后院在一条中轴线上,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递进的空间结构。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
在耿家大院的最后,是耿氏家族最重要的纪念先人的场所——耿氏家祠。岳本昌说:“我小的时候,这里原本是一处院落,除了现有的三间家祠外,还有几间房屋是供看守家祠的人居住的。”而如今,耿氏家祠前也是一片荒凉。
同家祠一样,现在,耿家大院就此与延续了400余年的浮华作别,逐渐陷入寂寥之中,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在满院的荒草与黄叶陪伴下,默默回味过去的时光。           
          (杨成见 王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