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何世璂的传说

发布日期:2015-04-11 浏览次数: 字号:[ ]
    何世璂(1666年至1729年),字谵庵,又字坦园,号铁山,俗称“何老大”。他是马桥镇陈家庄人,生于康熙五年, 十九岁考中举人第四名,后授官莒州学正。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主考官李光地看了他的试卷,赞扬说:“以后必为理学大家。”授翰林院庶吉士。他此时立下志愿:“一不欺天地,二不欺鬼神,三不欺君亲,四不欺同僚朋友。”他用他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不久以后,他到任翰林院,掌管《一统志》纂修。曾一度担任过皇太子(雍正)的老师。
    在他任教期间,康熙帝常常进入书斋和他聊谈。他们虽然是君臣,但彼此都谈笑自若,畅所欲言。不过在某些事情上,君臣之间意见不合,也会出现僵局。
有一次,因皇太子未完成作业,何世璂把他留在书斋,责罚课业。时过良久,也不让他进餐。结果吃饭的时候,康熙帝没看到儿子回来,就亲自到书斋询问。看到皇太子受罚,康熙帝很不高兴,不禁发问:“他是个小小的学童,你怎么让他受这样的苦啊?”何世璂闻听此言,随即用反问口气回对:“古时候的圣贤和英雄豪杰谁不是受尽了苦难啊?这点苦算什么?”
    康熙皇帝心疼儿子,赌气说道:“他读书也是将来做皇帝,不读书也是将来做皇帝,不必这么认真吧!”
    何世璂一听也愤愤地说:“书如果读好了,他可以做尧舜之君,读不好就会做桀纣之君!”
    听了这话,康熙皇帝沉默不语了。
    雍正继位后,升何世璂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在江西任主考官的时候,他阅卷公正,选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雍正皇帝知道后大加赞赏,赠其“公明廉至”四个大字。后何世璂又担任了贵州巡抚,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数年的时间,号称“八万古州”的贵州省就安定下来。尔后,他又招抚农牧,奖励生产,提倡改造土地,精耕细作,贵州的人烟在他的治理下逐渐稠密了,一片繁荣安定的景象。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的商民也得以安全通过。
    此时,雍正皇帝接到了诽谤何世璂的秘密控告信。何世璂奉诏入都,听到诽谤的内容,他问心无愧,心地坦然,却不给自己申辩。
    雍正帝明察秋毫,说:“何世璂是明理之人”,一点也不予怪罪,改任他为刑部侍郎,又转为吏部侍郎,兼任刑部事务。雍正六年(1728年)调任直隶总督。任直隶总督期间,他廉洁勤政,“事无巨细必躬亲,自旦至昏不歇暇”,政绩卓著,成为朝廷倚重的封疆大吏,很快使当时直隶的政务成为各省之冠。
    64岁那年,何世璂为报效国家,鞠躬尽瘁,积劳成疾,病卧床榻。雍正皇帝知道以后十分着急,赶紧派太医给他治病,但为时已晚。何世璂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医治无效,于雍正七年正月二十六日病死在保定官署。
    雍正帝听说后大哭一场,特地下诏说:“何世璂老成持重,端方廉洁,实心供职,畿辅重地,正值料理,忽闻溘世,朕心深为悯恻。”随即派官员前往祭奠,并追赠为礼部尚书,亲自定其谥号为“端简”,派专人护送治葬。此时皇子弘历正在济南巡查,受父皇之命亲往拜祭。
    何世璂的墓过去俗称“御葬坟”,位置在陈庄村南200米。据老辈回忆,御葬坟占地30亩,墓穴全系灰土结构,古朴坚实,墓内双层棺木,内填木炭,外罩松香,墓顶高10米,成圆锥形,形似山冈。墓前一块宽2米、长4米、厚0.8米的石供桌,由整块青石刻制而成。供桌前墓道两侧矗立着四块刻有满汉文字的龟驮石碑,高6米。石碑前分两侧依次前排的有四尊高4米的石人雕像,巍然屹立。再往前是石羊、石马、石狮、朝天侯,排出200米,前首是宏伟的石门牌坊,高13米,上书“圣旨”二字,十分壮丽可观。石坊前100米,即为皇太子曾经祭祀的地方,至今陈庄民众仍然称那个地方为“太子地”。
    由于历史的原因,御葬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平。                                        (杨成见  王冬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