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珍品笔筒 | ||||||
|
||||||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前身是在唐代就大量使用的笔船、笔床和笔格,它们虽说造型别致,但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大约到了明朝中晚期,文人的案头开始设置笔筒,很快风靡天下,流传至今仍盛而不衰。笔筒材质多样,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木质、玉质等雕刻笔筒,除了要关注其本身的质地外,最重要的是看雕工;瓷质笔筒则应从胎、釉、瓷画水平等方面判断其价值。 清 粉彩庭院人物图题诗笔筒 瓷质笔筒是一次烧成品,品相和釉色是关注的重点,烧造工艺越难,价值越高。从年代上讲,明代笔筒纹样多以人物故事为主,也有酱釉和单色釉。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笔筒,是近年来升值最快的佳品。在这一时期,制瓷业空前繁荣已达巅峰。康熙笔筒属藏家难得之物,市场上大量带康熙款和画风的瓷笔筒其实大多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仿造,鉴定两者区别必须从釉色、造型、画意笔法仔细研究。目前,晚清和民国时期出产的瓷笔筒存世量还很大,古玩市场上还常常可以看见。 清 碧玉浮雕山水人物大笔筒 玉质笔筒目前市场较为少见,其价值也很高,多见于清代。牙、玉笔筒鉴定方法与一般鉴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与竹木雕鉴定法也有借鉴之处,或可按时代风格,表面包浆,雕工技艺依次鉴定。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