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掇英

发布日期:2016-08-12 浏览次数: 字号:[ ]

鸡古白玉琮

这是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已经被岁月浸蚀成鸡古白色。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巫师常用玉琮、石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玉琮出土的墓葬多为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种种现象说明琮式与原始宗教及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它的主人必属部族酋长,大祭司巫师之上层人物。以良渚文化出土器为例,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出土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最多。

我们所看到的玉琮多是内圆外方筒型玉器。从出土的玉琮来看,除部分保留着晶莹的质感外,大部分玉琮的外表已沁蚀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于同墓所出的玉璧。玉琮的表面色泽较均匀,不像玉璧那样存有灿烂多变的块状彩斑。这件玉琮呈方柱状,内圆外方,上下对穿一圆孔。器表分为两节状,分饰兽面纹和线型纹饰。器表打磨光泽规整,带有朱砂沁,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表明良渚玉器在成型过程中,已使用了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减地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均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美感,更为研究当时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岳可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