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敏:复原“鲁班枕”的能工巧匠 | ||||||
|
||||||
“瞎掰”,听过这个词的人很多,知道这也是样物件的人恐怕没几个。 这物件,“打开后能当板凳,睡觉时能当枕头”,出自鲁班之手,传说鲁班年轻时什么活都会干,无人能比。玉皇大帝便派特使来探虚实。特使找到鲁班说:“听说你能耐了得,倘若你在三天内将我比划的动作制成一个东西,我就服你。”说着,他两手手指交叉,左右来回抽动了几下。鲁班左思右想,琢磨这手势。他也的确能耐,三天内还真做出了个物件,如约交付。特使一看服气了,还给这物件取了个名字——叫“瞎掰”。自此,人间就有了“瞎掰”,又称“鲁班枕”。 家住果里镇济公村的张敬敏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网上看到了古代的“鲁班枕”。一块独板制成,能支、能合、能枕、能坐,几乎囊括了木匠活所有的手艺。到底这东西怎么做?祖辈都是木匠的张敬敏从年轻便学会了木匠手艺,几年前,他开始思考“鲁班枕”的构造,并尝试复活它。后来,经过整整三天的时间,他终于做出了第一个 “瞎掰”——“鲁班枕”。 “别看‘瞎掰 ’小,做起来很麻烦。要在板材上画好槽、梁,之后锯、刨、磨、钻、雕、凿、抠、上漆、打蜡。”张敬敏说道。“瞎掰”的制作原理,基本上是“以缺补缺”,一锯下去,两个面应是相互吻合,天衣无缝。一凿下去,要一举两得——既是卯又成榫,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后来,张敬敏不断琢磨着“新玩意”。他先后制作出“一木双筷”、“竹板画”等新木工玩具。 目前,张敬敏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祖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重新拾起祖辈们先进的手工艺活儿,并传承下去。(李凯 摄影报道) 精雕 细刨 刻竹板画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