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票证时代的记忆 | ||||||
|
||||||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各种票据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票证,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成,甚至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 “吃饭的护照”。可以说,各种票据的出现、存在以及消失,也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票证年代的一个特殊记忆。 粮票诞生于1955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物资极度匮乏,粮食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中央政府出台了统购统销的政策,对非农人口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进行居民口粮分等并量供应,从此粮食进入了凭票供应的年代。 粮票的面额各不相同,有一两、二两、五两、一斤、三斤、五斤、百斤等等,后来有人统计,发行过的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加起来有14000多种。在当时粮食紧缺的时候,凭借这个方寸粮票,国家科学合理地做到了粮食的计划分配,基本保证了群众不挨饿,这个历史功绩在粮票的身上是闪光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价逐步放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粮食产量显著增长,粮票制度开始松动。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国家彻底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终于完成了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取消粮票以后,国家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都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实现了十连增这样的前所未有的好时期。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供求仍是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随着城镇化推进,城镇人口增加,我国粮食的消耗量将逐年增长。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的需求量将超过1.44万亿斤,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缺口依然在逐年扩大。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丰盈背后的新消费观念,挤走了惜粮敬天的传统,好酒好菜摆满一桌,成了中国人表达诚意最普遍的方式。据有关专家统计,中国每年损失浪费的粮食在600亿公斤以上,足够养活两亿多人口。 粮食增产与节粮减损并重,减少粮食损失,节约粮食,爱惜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们的第一口饭开始,从每个家庭做起,把爱粮节粮变成一种习惯,我们中国人的饭碗就能够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田欣 于晴)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