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秋柳 道不尽的神韵

发布日期:2017-02-17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王渔洋故里景区的诗宗神韵展区内,陈列着这么一首诗,名叫《秋柳四章》,它被称之为清代诗坛影响最大的一首诗。为何一首诗能有如此高的地位?

顺治十五年,新科进士齐聚礼部,当时与王士禛同榜的探花吴国对一进礼部的大门直接就朝着王士禛走去,一把抓住王士禛的手臂说:“你就是写《秋柳四章》的那位才子啊!”吴国对作为当年的探花,学识自然不俗,何况他与王士禛一个在济南,一个在江南,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但他一进礼部,谁也不问,却唯独对王士禛特别赏识,可见当时秋柳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秋柳诗好在哪儿呢?在此选其中一首了解一下。

(一)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顺治十四年,24岁的王士禛在济南大明湖与历下名士集会,见到湖边柳枝婆娑摇曳不禁心有所感,写下了《秋柳四章》。当时的王士禛还未开始做官,但这四首诗却盛传大江南北,“和者不减数百家”。这首诗有一个精妙处,就在于通篇写柳但读完之后就会发现全篇找不到一个“柳”字,这就是王士禛神韵说的开端,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全诗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巧妙的用典,用难以实指的语言,含蓄模糊的意象组合,创造出一种朦胧意境。其中的白下门、乌夜村是明朝古都南京的地名,而此时的古都早已褪去昔日的繁华,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三弄笛”与“玉关”二词借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因此,有人说他是在借此诗缅怀明王朝,这四首诗还卷入了清朝文字狱的官司,这场官司从康熙越过雍正一直打到乾隆,直到乾隆皇帝亲自为其辩护说:“语义均无违碍。”才得以从审查官手中解救下来,传唱至今。

《秋柳四章》是王士禛神韵说的开端,接下来的几十年的时间则是他将神韵说不断发展、逐渐深化并走向成熟的过程。扬州五年,是王士禛一生创作的高峰期,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并且组织了三次大型的文学修禊,奠定了他在东南诗坛的领袖地位。京城四十年,王士禛曾任皇帝和太子的老师,经常与他们诗书唱和,并且常与京城的文坛精英进行诗文交流,更加巩固了他诗坛领袖的地位。

王士禛主盟诗坛,他所作的神韵诗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主张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达到了诗歌的最高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他不仅是清朝首位诗坛领袖,而且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一代正宗”。                                      (逯梦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