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建设中的王渔洋研究

发布日期:2017-03-10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5年10月,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发布《着力建设文化名城的意见》,指出要“以阐发齐文化时代内涵和打响齐文化品牌为主线”。这个齐文化,应该就是整个淄博的优秀历史文化。纵观淄博的历史文化,有两个繁荣期,一个是以先秦时期的齐文化为代表,相关论述较多,不一一赘述。另一个就是明清时期淄博文化在文学上的贡献,特别是形成了以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为代表的孝妇河文化带,以及与此相辅的琉璃文化、商埠文化、孝文化等。建设文化名城,离不开这些优秀历史文化的支撑,王渔洋文化研究应该在文化名城建设中有所作为,是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王渔洋研究的历程
    翻开王渔洋研究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是清朝的研究,其二是民国时期的研究,其三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研究。按照这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清朝时期以王渔洋生前至乾嘉时期为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王渔洋创作的高峰,也可以说是王渔洋研究的顶峰。不仅他创作了数量巨大的作品,创立自己的诗学理论神韵说,被誉为“宇内圭臬”。清朝学者郑方坤形容王渔洋在当时的影响,是“户有其书,人诵其诗”。上海大学张寅彭教授曾撰文指出,《渔洋与非渔洋——清代文学的主线脉之一》,把王渔洋研究在清朝文坛的地位形象地表述出来。而且,因为王渔洋及其神韵说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康熙皇帝作为贵重礼品赠送给外国使者,前来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也将他的作品带出国门,促进了国外王渔洋研究的开展。
    民国时期以抗战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使学术界对明清诗文的研究日渐冷淡,对王渔洋的研究虽然也有朱东润、郭绍虞等著名学者撰写了部分文章,但总体是“深度与范围都不够”。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是救亡,抗日文学成为时代主流,作为古典文学范畴的王渔洋研究文章只有区区数篇。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同样分为两个阶段。文革期间,学术研究处于空白停滞,王渔洋研究更是少有人问津。即便如此,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王渔洋及其神韵说仍然占据了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学术研究春天的到来,王渔洋研究步入坦途。不但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而且民间也涌现出大量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王渔洋及其神韵说的价值不断被发掘出来,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王渔洋及其神韵说所占内容增加到专占一节。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召开的历次全国、国际王渔洋学术研讨会,作为渔洋故里,桓台县委、县政府都积极参与发起,推动了王渔洋研究热潮的再度兴起。与此同时,王渔洋研究在国外继续升温,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王渔洋的家乡,不仅建立了王士禛纪念馆,设立了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修复改造了王渔洋故居以及与之相关的忠勤祠、四世宫保牌坊等,而且以“尚书府邸”为特征的新城古县城开发设计已经通过论证,其他历史遗迹、遗存的修复改造也在陆续进行中。2014年8月,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中共桓台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在桓台召开,一百多位学者莅会,提交论文90余篇,并且发起成立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在王渔洋故里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术研究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王渔洋研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未来。
    新时期王渔洋研究的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王渔洋研究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推进,王渔洋的时代价值不断为人们所认识,王渔洋研究也逐渐步入坦途,进入黄金阶段。简言之,其标志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王渔洋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氛围。特别是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决定,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推进王渔洋研究与开发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不断深入,1986年、1994年、2014年,先后三次举办全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的研究活动屡见不鲜,王渔洋及其神韵说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二是形成了有建树、高水平的研究专家群体,出现了一批学术领军人物。从地域说,有国内国外。从国内说,体现在专家与民间两个层面。专家层面如袁世硕、王志民、蒋寅、王小舒、赵伯陶、张宇声、朱则杰、裴世俊、宫晓卫等一批颇有建树的专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明清文学研究泰斗级学者、关注王渔洋研究三十多年的袁世硕先生称:“王渔洋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室主任蒋寅教授曾出版专著《王渔洋事迹征略》《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从文学史角度,对王渔洋及其神韵说的历史地位进行论述。研究明清文学的学者,对王渔洋的价值均有着深入的认识,王渔洋成为研究清朝文学“绕不过去的大家”。民间层面,周边地区和本县出现了一批地方文化学者,有的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如桓台县地税局科员陈汝洁,在学术刊物上已经发表论文数十篇。国外的如日本相马肇基、山本珏、铃木虎雄、高桥和已等,美籍华人孙康宜等人。目前,全方位研究王渔洋的网络已经形成,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是取得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出版了王渔洋的主要著作。2007年6月,袁世硕教授主编的《王士禛全集》由齐鲁书社出版。全集收入王渔洋诗、词、文、杂著等340余万字,是王渔洋著述刊刻以来收集最全、体例较为严整的《全集》。尤其是收录的《落笺堂集》,见诸著录为国家图书馆藏。此前研究渔洋者仅提及此书书名,未见征引诗作。《全集》出版为王渔洋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蒋寅先后出版《王渔洋与康熙诗坛》《王渔洋事迹征略》,并于2014年再次修订出版。《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最大限度地掌握文献,“从容揭开时间的帷幕,走进文学事件和文学史情境中去”,“弄清一个文学现象、一个文学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将理论问题历史化”。《王渔洋事迹征略》,是迄今为止考订最为细致的王渔洋年谱。这部书征引文献多达1000多种,注重对渔洋交游及文学活动的钩稽,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研究著作。王小舒的《神韵诗学论稿》,高度重视神韵诗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并进而试图构建神韵诗派,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意义。《王渔洋与神韵诗》则是一部普及读物,《神韵诗学》被列为山东大学“名课精讲”丛书,是一部高校教材。其他如宫晓卫的《王士禛》,张明的《王士禛志》,裴世俊的《王士禛传论》等。这些论著的出版,标志着王渔洋研究已成为清代诗学研究的热点。
    四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渐增多,王渔洋文化的当代价值再度引起人们的高度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利用小说、戏剧、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出版了长篇小说《王渔洋传奇》,中国作协推出的全国重大出版工程“百位作家写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王渔洋为传主之一。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我有传家宝》《记忆乡愁》等名牌栏目均以较大篇幅对王渔洋故里及新城王氏家学加以宣传推介。与王渔洋相关的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研究专著也陆续出版,何成撰著的《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研究》,第一次对新城王氏的家族文化进行系统全面论述,为人们全面认识新城王氏开辟了全新的视野。王小舒、贺琴撰写的《新城王氏家风》收入“中国家风”系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系统解读了新城王氏兴盛三百年不衰的人文密码。新城王氏家规家训被中纪委确定为山东两家典型之一,拍摄成《忠勤报国铸家魂》专题片,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播放,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些新的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王渔洋研究的内涵。
    五是设立专门机构。上世纪八十年代专门设立王士禛纪念馆,2006年又专门成立桓台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新设立的副县级机构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于2014年成立。在2014年8月召开的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在桓台设立学术研究基地。这两个机构的设立,搭建起王渔洋研究的高端平台。
    提升王渔洋研究水平,助力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依托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创办《王渔洋论丛》。
    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是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的王渔洋专业委员会,与国内外学术界联系广泛。调动学术界的积极性,发挥好研究会的作用,对于促进王渔洋研究意义重大。为此,创办一份以王渔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期刊作为学术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学术期刊难审批的实际,建议采用以书代刊的方式,创办《王渔洋论丛》,视情况一年出版一至二期,逐渐规范,进一步增加王渔洋研究学术推动的主动性和向心力。
    二是加大通俗化力度,依托各种现代化手段,从内容与形式方面双管齐下。
    在学术推动的基础上,加大通俗化力度,是提升王渔洋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县在挖掘王渔洋文化的当代价值方面取得了较大效果。《手镜》是王渔洋著述中极为普通的著作,是他在户部左侍郎任上为即将出任唐山知县的仲子王启汸写的家书。全文共五十条,三千余字,内容涵盖了修身、公务、生活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不仅是居官为政的座右铭,也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通过积极与纪检监察部门对接,推介《手镜》对于廉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引起了上级领导机关的关注,使王渔洋故居成为廉政教育基地。中纪委网站推出《忠勤报国铸家魂》专题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举措,都为推动王渔洋走向大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主动有为,自觉适应上级部门对文化建设的宏观部署。
    以王渔洋为代表的新城王氏家族,明清时期号称“齐鲁第一进士家族”。在三百年的承传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学文化。其精髓,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要求。王氏家族的家训族规、教育模式、学术成就、仕宦业绩、家族制度等等,都符合当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研究》《新城王氏家风》对新城王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系统全面论述,为推进王渔洋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今后,我们将主动有为,积极适应上级对文化建设的宏观部署,努力推动王渔洋研究合力的快速形成,为淄博市的文化名城建设贡献力量。
         (魏恒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