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书抚平孩子的忧伤

发布日期:2017-05-12 浏览次数: 字号:[ ]

作品简介:本系列作者将小孩可能遭遇的大小烦恼转化为动人的故事,以贴近儿童的语言,带领他们面对情绪上的挫折感。从生活中常见的困扰开始,包括对外表的自卑、和朋友吵架等,渐渐扩展到亲子关系的讨论:当父母让孩子的期待落空,或是大人吵架、离婚时,孩子该怎么办。就像每个家庭必备的医疗保健箱,《我的小小忧伤》系列图书,共8册,是孩子的情绪保健读本,细心看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小小忧伤。主题包括:自我发展、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生命议题等。


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其实大人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中有时也会充满着各种负面情绪——无奈、挫折、沮丧、不安、气愤,甚至痛苦。孩子心中的忧虑实实在在的存在,和孩子的年龄无关,也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来衡量。正如鲁迅所说,一个孩子失去玩具后的哭泣,和金融家破产后的哭泣是一样的。

孩子的忧虑大人有时能体会到,有时却体会不到;有时孩子愿意给父母说,有时哪怕是对父母却也不愿意倾述。大人们有没有觉察到,我们有时很难抵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哪怕是最温柔的语言交流。

借助童书吧——童书或许能成为我们大人划向童心世界的一叶扁舟。

这套名为“我的小小忧伤”的图画书,直面孩子在生活中遭遇的许多问题,面临的许多困惑,以讲故事的方式抚平孩子的小小忧伤。例如,父母离异、宠物死亡、缺少朋友、被同学嘲笑、家人生病。

阅读不能解决孩子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它不会让父母重归于好,也不能让小狗起死回生,更不能让妈妈摆脱病魔。可是,阅读能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不会沉溺在自己的忧伤中,借助阅读走出焦虑和忧伤。

童书对孩子心灵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孩子要比成人更容易进入书中。不论是童话故事还是生活故事,作为小读者的孩子,都喜欢把自己投射在角色上,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某一个角色,和他们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也从角色身上学习处理情绪和矛盾的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童书都能解决孩子内心的冲突,还要看这个故事讲得是否让孩子感兴趣,讲得是否让孩子听得懂,讲得是否让孩子能领会。这是优秀儿童文学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却并不容易做到。

“我的小小忧伤”正是这样的优秀童书。在《我有两个家》中,详细叙述了“我”经历爸爸妈妈离婚的过程。从爸爸搬出家,到爸爸组成新家庭,都是以“我”的眼光观察到的成人世界。孩子没有埋怨,只是默默地拉着自己的红色旅行箱穿梭于两个家之间。在这个高离婚率的时代,孩子有时并不太介意爸爸妈妈的分手,他们在意的是爸爸妈妈分手后还爱我吗?书的结尾,爸爸和妈妈都给“我”他们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向孩子表明了爱,孩子的内心也就有了爱的安全感。该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也像《我有两个家》一样,不回避孩子的生活难题,在故事开始就把孩子推到困难面前,以“我”的第一人称直接表达最真切的感受。书中提供的解决办法并不巧妙、也不戏剧化,但却是大多数孩子都需要掌握的办法——让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一切。

“图书治疗”在国外运用于孩子的临床治疗中,不少的儿童医院也都开辟有专门的“图书治疗室”,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或让孩子讲故事,达到治疗心理疾患的作用。我无法肯定图书治疗的具体效果,也不想用弗洛伊德、荣格的理论来进行深奥的理论阐释。但是,阅读有时就是“良药”,并能像药一样发挥效用,至少可以让孩子从书中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孩子在看书时的哭泣或欢笑,都是他们心灵的安慰剂。

试一试,用图书抚平孩子小小的,其实也是大大的忧伤。(王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