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带不走的温暖
——读马克·李维作品《偷影子的人》 章亚芬

发布日期:2018-05-04 浏览次数: 字号:[ ]

《偷影子的人》是马克·李维的第10部作品,该书在法国位列全年销量排行榜的总冠军,这部作品完美展现了马克·李维温柔风趣的写作风格,有催人泪下的亲情、浪漫感人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带给读者笑中带泪的阅读感受,是一部唤醒童年回忆和内心梦想的温情疗愈小说。

马克·李维的文字总是那么波澜不惊,用一种细腻婉约的情致栩栩如生地描绘着生活里所有不应忽视的细节,并缀连成一段也许并不出奇,但却令人动容的人生历程。

《偷影子的人》初看似是一部浅显易读的儿童文学,实则不然。你可以称其为成长小说,也可视作成人寓言。书中主人公“我”是个瘦弱、敏感的单亲家庭孩子,“我”的童年谈不上快乐、幸福,因为爸爸走了,连“我”想给他写封信,也不知道该寄怎样的地址。母亲虽全心全意爱我,但带着个孩子谋生,到底艰难。而在学校里,“我”屡屡被一个叫马格的同学欺负,因为他觉得我“抢走”了他最喜欢的女孩伊丽莎白。如果说和谁在一起能稍微令“我”身心愉悦的话,那就是学校的警卫伊凡和那个跟着父亲学了一手烘焙好手艺的同学吕克。包括母亲在内的很多人以为孤僻的“我”是个喜欢和影子说话的孩子。但事实上,“我”有一种特异功能:偷影子———倾听到别人的影子对我讲述关于它主人的真心话。这使我了解到他人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和隐秘的经历———也就是书中这唯一一处富有奇幻色彩的情节,衍生出了岁月带不走的温暖情谊。

其实,所谓的“偷影子”,不过是孩童眼中的神妙异能,若转换为通俗语言,即为:懂得用自己的真诚获得他人的信任,走进他人的内心,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关心帮助他人。书中的“我”在懵懂的童年时代颇为自己能和影子对话而惶惑、恐惧,但不知不觉中,天性中的善良让他帮助伊凡实现了读到母亲来信的愿望,令吕克从烘烤面包的家族职业中走出来,成为医学院的医生。“我”还曾经令一个病势深沉且不发一言的小男孩重获希望……这本小说前半部分完全以孩童为描写对象,却没有渲染出传统儿童文学的浪漫色彩。

随着“我”的成长,更具现实意义的情节也慢慢掺入生活的河流之中,并融进这本作品。比如在对亲情的描写上,缺失父爱的“我”在内心其实一直存在一份难以治愈的伤痛。“我”无数次幻想着有朝一日父亲能归来和我共叙天伦,可自始至终未能如愿。而一向对自己疼爱有加的母亲却难以逃脱宿命一般早早离开了人世。我则从思念母亲的哀伤中意识到,自己一直多么愚蠢地纠结于无法获得父爱,而没能加倍珍惜环绕在身边的深沉母爱。书中描写“我”从医学院回家埋葬母亲的那一桥段催人泪下,此间深邃的遗憾和骨血分离的大恸远非一句中国式的“子欲养而亲不在”所能概括。而相对于亲情上的缺憾,在爱情方面,“我”还算是幸运。母亲带“我”去海滩休假的那一年,“我”遇见了比伊丽莎白还漂亮的聋哑女孩克蕾儿。假期虽短,但足够让我迷恋上了这个不能说话却会发出大提琴般笑声的女孩。我们一起放“老鹰”风筝,奔跑嬉戏,并相约再见。但生活让“我”成了一个忙忙碌碌的医学院实习医生后,“我”便一直没能重返故地,反而和一个叫苏菲的女孩做了情人,只不过童年的那段经历依然深烙心中。苏菲察觉了“我”的若即若离,而“我”也终于明白:真正的爱情有时并不需要朝夕相处,它会使人在时过境迁后,依然愿意放弃一切,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心头所恋。

马克·李维写过很多意蕴深切、笔致绵密的小说,像《伊斯坦布尔假期》、《如果一切重来》等。《偷影子的人》从一个成长者的眼光出发,揭示了逐渐丰盈、成熟的人生中那些令人欲说忘言的情愫。小说里很多场景片段是我们读者熟悉的,比如班上一个总会令人情不自禁为之驻足、凝神的美丽女孩;比如一个看似滑稽可笑的家伙,却因一件小事,让你发现了他的热忱朴实正可成为自己的好友;又比如一段短暂的游程,一个往昔的故人,貌似早已成为乱云飞渡的岁月中一个匆匆过客,却使你终生难忘。作者将这些人所共有的微妙情感从光阴的罅隙中找寻出来,近乎纤毫不爽地呈现在小说中。所以,我们读完此书后会掩卷沉思,并在自然的回忆中看到一个不忘初心的自己!

时间是很强大的,它能吹白人的鬓发,带走人的记忆,但总有一些比时间更为强劲和固执的情感会沉淀下来,温暖我们这不甚完美的人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