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镇地处桓台县西北部,西连邹平县,北依高青县,东有省道张田路,南有县道红辛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战国策.齐策》记载,此地曾为齐秦交战的古战场。据《述异志》及《新城县志》等文献记载,西周时该镇为长狄氏之狄邑,商朝为薄姑地,周朝属齐国,汉代为狄县,隋朝属临淄、武强、高苑县辖。孔子过狄水,成就马车桥的传说就起源于这里。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马车桥的传说已经流传了2000余年。该传说起源于马桥镇马桥村,在马桥镇家喻户晓,并在桓台县、邹平县、高青县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影响十分广泛。马桥村与马桥镇即因此而得名。
话说公元前517年,孔子怀着满腔的希望到齐国去,但由于晏婴的阻挠,齐景公并未采纳他的政治主张,找了个理由把他打发走了。
孔子极度失望之下,带领弟子们从临淄城门出来,往西北方向走了下去。当时正是深秋,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满天黄叶飘飞。孔子的大徒弟子路挥鞭驾车往前走。师徒们心情都不好,闷不作声地赶路。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他们到了狄水,过不去了。孔子下车一看,只见狄水宽阔,波浪滔滔,远近一看竟找不到船,这可怎么过河呢?孔老夫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触景生情,忍不住长叹一口气说:“唉!到处都是水,想过河却没有桥,真是愁死人了!”眼看天就黑了,大家都急得团团乱转。等了一会儿,正巧有一个当地人经过,孔子就派弟子去问。当地人说:“向前走走,有个地方河窄水浅,从那过去就行。”于是子路就赶着马车下到了水浅的地方,不料马车却陷在了河中心,驾车的马也脱套跑了,好在错有错着,马车的车架正好横担在两岸,形成了一座马车桥。众弟子赶紧搀扶着孔子踏车过河。过河后,弟子们又跑到附近村子叫来了很多人,把马车拉上了河岸。乡民们知道面前这气度不凡的老人是孔子后,就要求他给这个地方起个地名。孔子想了想说:“就叫马车桥吧!”师徒们离开后,当地人就在孔子的马车掉在河里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用青砖当桥基的简易木桥,就叫它“马车桥”,后简化成了“马桥”。人们得知这座桥的来历,纷纷在桥的两侧定居,渐渐人烟稠密,形成了“马桥村”。
这个故事最早由清代的山西道监察御史付兰生(现田庄镇付桥村人)考证了它的真实性。山东的文人墨客激动之余纷纷写诗写词颂扬马车桥。康熙47年,一代诗宗王渔洋到北营村寻胜时,看到马车桥附近的繁荣景象及那赛过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忍不住诗兴大发,作《清沙泊马车桥渡诗》:“清沙碧水对斜晖,马车桥渡接翠薇。泊上马嘶送棹去,柳下吟诗待船归。沙草数从群鸥散,酒栈万家一鹭飞。谁悟轻舟寻范蠡,清沙水泊独望机。”
马车桥像一位历史老人,守候在古狄水边,历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代,经历了人世间不知多少次的花开花落、风云变幻,蹒跚地走到了近代。村民对这座桥多次修复,还在马车桥村西九仙庙上立碑刻记:“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车两马,曾过此地”。 随着时光的流逝,古老的马车桥终因狄水的干涸而失去作用。1967年,马车桥的桥面被拆除,桥基也深埋到地下,上面盖起了宅院,昔日狄水之上的马车桥荡然无存了!很多的历史文献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用于研究和参考的石碑等实物也几乎完全销毁。
2
很早的时候,马车桥村西有郭家庄,东有李家庄,只因孔夫子乘坐轿车周游列国,走到狄水河准备过桥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驾辕马停步不翦,孔子只好让随人把马拉到桥旁一边园里避雨。结果,辕马产了小马驹。村民们凑前帮着料理。
孔夫子离后,又因当时年代旱涝频繁,大桥一带地势较高,东西两村间距较近,盖房者,想方设法沿河、近桥而居,形成了一个村庄规模。后来,为纪念孔夫子从此桥经过,拉车的辕马又曾在桥旁产下小马驹,便将村名改为“马驹桥”。郭家庄、李家庄的庄名,从此逐渐消逝。不知是天长日久还是另有他因,“马驹桥”后来演变成了“马车桥”。
3
公元十世纪初,唐末五代十国时期, 马桥一带曾坐落着一个国都,叫“被阳郡”,国王为“汉王”。据说,国王自幼勤奋好学,平生待人诚实和蔼。因而,深得黎民百姓的拥戴。相传他不但能文善武,还爱好琴棋书画。
有一年春天,西帝长安有个道士,听说国王棋艺高超,且又平易近人,就专程来拜访他。国王闻知甚为高兴,亲自到城门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老道士。因为棋逢对手,他下棋的兴趣更浓了。时间不长,俩人就结成了好友。时间如流水,转眼到了秋后。老道士突然提出要走,国王听后很是依依不舍,劝他再多住些日子。老道士推辞不下,只好又强住了两天。到了第三天,不管国王怎样挽留,老道都婉言谢绝。无奈,国王只好摆上丰盛的饭菜,为他饯行。
老道要匆忙离去,国王料定必有原因,再三追问,老道才说:“近来,从多方迹象观察,我断定,此城在近日内,将是翻天覆地的大难!”
国王大吃一惊。“有没有抵挡此难,保住吾城的计策?”
“没有,只有逃身之计,没有救城之法。”道士紧皱眉头说。
“那我该如何是好呢?”
“且不要惊慌,你回去料理好国事还来得及。另外,我还告诉你一件事:当你堂前那对狮子红眼的时候,即为灾难临头,务须赶快离开此城,向南逃。万万不可停留。”道士最后嘱咐道。
国王应下,挥泪送道士远远离去。
自从和老道分手后。国王每天来堂前看狮子。守门的卫兵觉着很稀奇,心里犯了嘀咕。一天早晨,国王看过狮子正要回转,有一卫兵上前拜礼相问:“国王近日来你天天看狮子干啥?一块大石头有啥好看的?”
“嗐!”汉王叹了口气说,“本王不愿告诉你们,既然你问,我就对你实说了吧。近来,咱汉城要遭灭顶之灾,狮子红眼的时候,即刻灾难临头。不过,此事不许乱讲,以免扰乱民心。”说罢,长嘘了口气,拂袖回堂。
卫兵们听说,觉着离奇可笑。有个打头的卫士就说:“国王一向喜欢耍闹,咱们就出个洋相,看看国王会不会当真。”几个人一嘀咕,便想出了个主意。
当日落的时候,卫兵们偷偷地从屠房里弄了碗猪血,趁黑抹在了两个狮子的眼上。
傍晚,汉王又照常来到堂前观狮。刚到跟前,忽然看到俩狮子都红了眼,顿时大惊失色。急忙跑回殿内,吩咐部下快往外逃,边说边跳上一匹白马,便向南疾驰而去。
刹那间,寂静的汉城一片慌乱:有的随着人流往外逃;有的迷惑不解,左顾右盼。而那几个卫士却不由大笑起来。
国王骑的快马四蹄如飞,一气跑出近十里,窜到了一个小桥边。忽然,白马一声嘶叫,国王觉着一阵天摇地动,人马双双仆倒在地……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国王慢慢醒来,忽地抬头往北一看:城池不见了,只有一片汪洋。国王如梦初醒,倒吸了一口凉气。
此次大难之后,城毁人亡,国势大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一次大地陷,震中就在城都。
地陷以后,城中许多地方塌陷了,露出一片片黑水。“黑水湾”因此得名;当时大堂周围塌陷的地方,到处是碎砖烂瓦,人们没起出个正名来,便叫它“渣子湾”,后简称“渣湾”。
后来,前人为了让后世永远记住这次不幸的灾难,便把国王逃难时的小桥,叫做“马疾桥”。桥边的村庄,延续到现在一直叫“马疾桥村”,简称“马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