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道照彻大地的光亮——读王树增作品《长征》

发布日期:2018-07-17 浏览次数: 字号:[ ]

作品简介:《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听父辈和老师讲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也会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偶尔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冒出一句顺口溜: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

只是,当我手捧《长征》一书,面对那些真率隽永荡气回肠的文字记录时,我心灵的牧场无疑是被深深地击打、触摸和震撼了。那是一部歌咏相随的血泪之史,那是一首真挚动人的悲怆之歌,那是一本彪炳史册的军事之书,那是信仰的力量超越生死、亘古未有……

《长征》是一部纪实文学的作品,叙事结构精妙绝伦。开篇便预示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的艰难和牺牲之巨大。通过红六军团(军团长是后来成为共和国第一上将的萧克,当时才26岁)辖下周仁杰营长的视角,来描述一场恶战即将来临时的紧张和不安,从而让读者迅速进入阅读状态,这样由细引全的叙事方式,使整个战局洇化开来,漫成一片。

然后作者以中央红军的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要线索,同时也全面记叙了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等等的战略大转移。长征期间,面对国民党的中央军和各路军阀的疯狂围追堵截,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和千钧一发的战斗情境在作品中均以真实而具体地呈现,具有强烈的震撼感。

《长征》的作者是王树增,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具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非凡的文学才能。例如,书中这样记载着红五军团三十四师陈树湘师长的一段文字。作为湘江战役中的后卫部队,承担着掩护数万中央红军转移的重任,苦战数日以后弹尽粮绝,伤亡惨重。陈树湘师长因负伤昏迷而被俘。在被押解至长沙的路上,他“从腹部的伤口上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这是全书最悲情的场景之一,也是最难记叙的场景之一。然后作者继续写道“三十四师几乎全员壮烈牺牲,国民党军把陈师长的头颅挂在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他在那里可以看见自家的木门,木门后面的床上有卧病的老母,他的妻子陈江英站在边上……年轻的红军师长陈树湘的灵魂终于回到了他梦中的故乡”。

这些平实客观的文字,产生了催人泪下的强烈感染,让读者为之动容。当然,这既是英雄的魅力所在,也是作者的鲜活文字魅力。另外,作品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线索繁复。如长发蓬乱神情忧郁但能高瞻远瞩坚持真理的毛泽东;宽容大度、身先士卒的朱德;睿智豁达、严谨通融的周恩来;顾全大局、深谋远虑的张闻天;坚韧不拔、绵里藏针的邓小平……也有对“红军之狮”彭德怀、“红军之鹰”林彪及许多红军高级将领的生动叙写。同时对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红军战士及默默无闻的基层红军指战员也作了生动的记述,及对国民党军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和他的部下等人也有翔实的描写。

十万大军,平均年龄二十出头,二年时间行程二万五千里。血染湘江,泪洒金沙,爬雪山,过草地……一路的惨烈战斗,一路的绝望与期望,饥饿与伤亡……但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历尽千难万险,竟然不可思议地生存下来了,且支撑了新中国的未来。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更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事件。(裘七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