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三进驻” 社区添活力 | ||||||
|
||||||
在锦秋小区内,锦秋社区建设地域文化广场,把我县渔洋文化、乌河文化、马踏湖文化、建筑文化特色设计其中,居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可充分了解我县地域文化,提升社区文化内涵。重要的是,广场是锦秋社区家庭党校的室外党员活动基地之一。 记者了解到,锦秋社区有党支部8个,直管党员185名,其中60岁以上的党员102人,80岁以上的党员19人。随着社区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发展,社区党员存在老龄化、年龄跨度大等多方面的原因,管理教育难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成为制约社区党建工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锦秋社区党委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在辖区建立恒信、恒德、恒爱3所“家庭党校”,将党校搬到居民家中,将党课设在党员家中,有效拓展了党员教育学习阵地,解决了社区大龄党员不方便外出学习的难题。 家庭党校能否办得成功,能否得到党员的认可,关键是要选好校长。只有选好“领头雁”,才能保证党校建得起、见实效。为此,锦秋社区采用“党员选、自己荐”等形式,选出有一定专长、素质较高、口碑好、公德心强的老党员担任家庭党校校长,并择优配备两名年轻委员,协助校长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同时,社区党委为“家庭党校”配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桓台党史资料汇编》《德耀桓台》等学习资料,保证了党校的正常运行。 记者在锦秋社区“家庭党校”看到,每家的走廊或活动室墙壁上,都张贴着党校名称、党建知识、党员亮身份表格、“家庭党校”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 “社区家庭党校的建立,为社区党员学习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学习难组织、老党员腿脚不便不宜外出学习等难题,把党的教育阵地延伸到家家户户,成为社区党组织占领思想教育阵地的新举措。”锦秋社区党委书记王佳丽告诉记者。 除了创立“家庭党校”,锦秋社区还将“党建”与“社建”结合起来,在每个党员的家门口挂上了“党员之家”门牌,通过党员门牌亮身份,发挥党员及党员家庭的带头作用。2018年锦秋社区创新推行“红色社区管家”物业管理新模式,党员带头开展楼栋自治,切实提高单体楼的管理水平。同时,党员通过参加各类学习活动及志愿活动情况,进行积分累计,年底选出优秀党员,更换为“优秀党员之家”门牌。2018年底,通过评选共有23名党员的门牌更换成为“优秀党员之家”。 此外,社区还在每栋单元楼外侧墙壁上,设置了“党建微宣传”展牌,上面不仅有该栋楼所有党员的照片,而且还有一个微型宣传栏,各类党建学习教育资料在宣传栏中定期更换,小区内党员在饭后遛弯或晨练时,就能随时浏览学习内容,实现了党建工作由“被动式”学习向“零散自由式”学习的转变。 正是由于党建工作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锦秋社区党员参加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苗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