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桓台县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全域公园城市的意见

桓政字〔2021〕16号

 

各镇人民政府,城区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价值,经研究,现就加快推进我县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和“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按照“生态为基(以构建生态共同体为基底)、四生共融(生产发展、生态优美、生活优裕、生命健康)、五维同建(优化城市品质、涵养城市生态、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治理水平五个维度)、城园合一”的总体思路,坚持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全面构建“人、境、业、城、制”和谐统一,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充分绽放的桓台特色全域公园城市,为开创桓台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强保障。

(二)总体目标。利用5-15年的时间,逐步构建起城绿相间、大美大气、宜业宜居、气韵生动的城市意象,将桓台打造成为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的全域公园城市。

到2025年底,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城市形态基本成熟,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全域公园城市理念深入人心。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生态本底明显改善向好并得到有效锚固,公园数量、类型和质量全面提升,环境、经济及社会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到2030年,全域公园城市基本建成,城市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实现根本性优化更新,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构建起系统、完整、成熟的全域公园体系,逐步发挥休闲、体育、文化、科普等各类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营造休闲游憩空间、塑造优美园林景观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到2035年,全域公园城市全面建成,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优化,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格局和大美城市形态全面形成。

(三)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全面贯彻自然生态、绿色低碳理念,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相契、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宜、与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2.以人为本。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围绕衣食住行、安居乐业与人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着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短板,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满足群众对公园城市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3.产城融合。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同步推进。创新产业布局模式,优化医、学、商、旅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城市现代气息、时尚气质和活力指数,助推产业发展,实现产、城、人的良性互动、持续向好发展。

4.彰显文化。以渔洋文化、马踏湖文化传承创新为“魂”,充分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人文特色的空间载体,厚植桓台特色文化根基。高水平开展城市风貌设计,构建独具桓台辨识度的城市意象。鼓励在全县统一规划指导下探索个性化、多元素的公园城市设计风格,形成和而不同、各有千秋的城市美学。

5.全域统筹。坚持全域一体化、系统性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统筹推进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精心做好“水秀”“林绿”“景美”三篇文章。统筹好城区与乡村、老城与新城的共鸣互动,实现城乡一体、景色相融。

二、总体布局

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从资源要素、发展空间、景观营造等维度整体把控,构建“特色河湖、多元共建、绿轴串联、美丽乡村”的独具桓台特色魅力的公园城市格局。

“特色河湖”:聚焦乌河、猪龙河、孝妇河、小清河、马踏湖、红莲湖等河湖自然资源,打造功能复合、开合有致的滨水空间,构建河流湖泊湿地系统。融合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等功能打造一批具有桓台特色的河湖主题公园,塑造大美风光。

“多元共建”: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化、个性化、体验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时尚消费场所,营造“网红场景”,增强城市“时尚气质”和“活力指数”。

“绿轴串联”:构建城乡一体、绿轴串联的全域绿色生态网络,着力打造互联互动、一体发展的城乡生态格局。统筹连接郊野公园、河湖绿地、风景名胜区、民宿村落等特色景点,形成“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大美意境。

“美丽乡村”: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生态链生态圈。集中发展一到两种特色农业产业,配套完善公共服务、餐饮购物、文化娱乐等产业服务项目。通过“整田、护林、理水、改院”,重塑田园风光,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起凤镇为景区型特色小镇。

三、重点任务

聚焦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公共服务等问题短板,贯彻生命共同体理念,制定标准体系,锚固生态本底,优化生态用水,明确城市风道,构建城市绿廊,建设生态绿环,丰富公园类别,建设全域绿道,注入文化内涵,全面打造桓台特色全域公园城市。

(一)制定规划和标准

1.编制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2021年完成桓台县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把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建设规划贯彻城乡规划等专项规划始终,明确目标、体系、任务和支撑项目,逐年制定行动方案和项目清单,确保规划落地见效。(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2.制定公园城市标准体系和建设导则。树立以标准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围绕“人、境、业、城、制”等维度,制定符合桓台实际的公园城市标准体系,明确技术路线、评价指标和建设导则,引导、规范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实施。(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二)锚固生态本底

贯彻生命共同体理念,严格执行划定的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区三线”。

1.构建河湖相连、水清鱼跃、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网络。实现乌河、猪龙河、孝妇河、小清河、马踏湖、红莲湖等河湖互联互通,对地表水、中水、地下水、黄河水等水源统筹利用。全面消灭饮用水水源地隐患和黑臭水体,抓好流域综合治理,恢复水生态系统,形成水系有效联通、水源科学调配、水生态持续改善、活水滋润城市、群众亲水近绿的公园城市水环境。〔责任单位:县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各镇(街道)履行属地责任,以下不再一一列出〕

2.构建密林簇拥、林带环绕、星罗密布的生态林网屏障。推进带状公园、绿道、口袋公园、郊野公园等建设,打造城市“绿心”“绿肺”。对未成林地和疏林地补植完善,对退化低效林进行更新改造。对过境铁路、高速路两侧实施林带建设,打造“路在林中”的绿色生态长廊。在城区周边开展环城林带、水体生态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等,构建城市生态屏障。推进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在全县形成以路域、水系绿化为框架,网、带、片相结合,比较完备的绿廊生态系统。(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3.构建农田秀丽、农家整洁、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方式现代化、产业模式文旅化、景观景色田园化”的目标要求,打造桓台特色田园风光。明确乡村公园用地规模及空间布局,加大环境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突出田园绿化特色。通过“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措施,使乡村聚落景观、田园休闲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重塑田园风光。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文创、旅游、康养、民宿等生态休闲产业,为乡村经济注入新业态、新活力。强化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互补,基于绿色交通、慢交通,建设城乡连接绿道网,串联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特色村落等各类休闲游憩资源,实现城乡联动。结合乡村振兴,将美丽乡村示范点升级改造成为公园化美丽乡村、公园化田园综合体,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三)完善公园体系

以全域性、均衡性、功能化、景观化和特色化为原则,统筹布局城市公园、带状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街头游园以及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多种类型公园,构建功能复合、类型多样的公园体系。

1.新建提升一批城市公园。按照“一园一品”原则,合理规划布局各类城市公园。对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全面提升完善。按照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对全县现有公园进行评估,科学合理地逐步提升改造,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绿色空间。对红莲湖公园、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少海公园等现有公园实施精细化管理,突出休闲健身、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功能品质,打造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市民公园。(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县水利局)

2.均衡布局城市社区公园。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裸露土地整治,通过拆违建绿、拆墙透绿、破硬造绿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或改造一批功能适用、景观怡人、舒适便捷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拇指公园”,实现全县公园绿地3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每年建成10处以上社区公园绿地。(责任单位: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改造完善城市带状公园。结合我县道路绿地较宽的特点,通过拆围、透绿、增花、添彩、筑景等开放式提升改造,拓展“可进入、可参与”的绿色开敞空间,促进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无界融合。对城区内超过30米宽的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等带状绿地(不包括防护绿地),以城市公园标准进行提升改造,形成景色宜人、舒适便利、功能完善的带状公园。每年完成2条以上带状公园绿地的精品化提升。(责任单位: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打造城市节点公园。对城市主要出入口进行综合提升改造,突出城市出入口的标志性和景观性,打造桓台“建筑之乡”“渔洋故里”人文底蕴的城市名片,树立城市门户景观形象,彰显城市文化品位。对城市广场进行公园化改造,增加城市家具、市民驿站、夜景亮化、导视系统、公益宣传等配套设施,为市民提供公共文体活动场所。依托公共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利用围墙、围栏、护坡等实施垂直绿化,提高绿化可视率。(责任单位: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

5.建设生态郊野公园。根据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以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生态资源为基础,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良好田园风光、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体现风土人情与经济特色的区域公园。充分发挥滨水空间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对滨水空间进行绿化改造和设施完善,打造滨水公园。(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6.发展特色村镇公园。依托农村现有的健身广场、文化广场、休闲广场等活动场所,结合各镇优势条件,融合本地特色文化,各镇建成或改造1处镇级公园,每个村庄建成或改造1处绿化面积不低于广场面积20%的村级广场游园。大力发展马踏湖生态旅游小镇,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产业进行定位,将旅游生活、生态建设、产品生产一体化统筹建设。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兼具产业功能与绿色生态特征的村镇公园。(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文化和旅游局)

7.实施公园景观提升专项行动。对全县范围内的裸露土地进行普查摸底、集中整治,全面消除裸露土地。在道路绿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社区绿地中,大量增加彩叶、变叶、常绿树种及乡土树种使用,点缀宿根花卉、时令草花,丰富植物层次和园林景观,形成“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城市绿化景观。每年完成1-2条城市主次干道的“彩化”工程。(责任单位: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推进全域贯通

在城区内实施公园绿地、道路绿地、滨河绿地建设,对城区间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实施绿道网建设,将县域内的公园、湿地、水体、风景区等贯穿连接,形成布局均衡、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的全域公园体系,建设“公园里的城市”。

1.推进绿道建设。编制《桓台县绿道系统专项规划》,构建形成覆盖全域、道绿相融的绿道网系统,有效串联城区大型公园游园绿地,城外风景区、水体等各种绿色资源,实现城区内外绿地融合贯通。在道路绿地中增设人行步道、休闲娱乐、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可进入、可享用、开放式的绿道。强化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将绿道系统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相衔接,形成绿色交通体系,兼顾马拉松、轮滑、滑板、长跑、健步走等体育赛事功能,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绿色出行的场所和途径。(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教育和体育局)

2.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以高速公路、铁路和国道、省道、城市主干道、主要河道为重点,划定基本生态链,串联红莲湖、马踏湖、小清河、猪龙河、乌河、孝妇河等,形成“多点开花、郊野围绕”的环城生态廊道。对断档林带进行补植完善,确保林相整齐、层次分明。强化和整合城乡间自然生态联系,推进城乡河流、植被等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优化生态空间资源配置,构建城乡一体生态廊道。(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

3.推进通风廊道建设。根据气候气象条件、大气污染物扩散传输规律、地形地貌、开发格局和空气质量现状等,顺应地区主导风向,尊重已有建设格局,科学划定构建通风廊道。采取一级通风廊道(大于500米)延伸至城区连接二级廊道(100米-500米)贯穿城区的构建方式,打造两级通风廊道系统。(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

(五)彰显文化特色

加快实施文化赋能行动,以文旅融合促进公园城市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大突破,城市能级活力大提升。

1.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通过构建多元文化场景和特色文化载体,在城市历史传承与嬗变中留下时代烙印,体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充分挖掘渔洋文化、湖区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本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红色资源,设置与环境相适应、城市历史文化相承接、市民欣赏习惯相契合的公共艺术作品,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责任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商务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2.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风采别样、气质独特的“文化IP精品”。要深入挖掘我县所具有的文化种类、文化特色、文化潜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公园。加快建设文化中心,发挥文化辐射功能,提升文化服务品质。鼓励支持盘活老厂房等存量资产,通过功能性流转、创意化改造,建设发展一批新型城市文化公园和文化创意主题公园,为群众提供观光、休闲、健身、娱乐、消费等文化服务。积极打造“书香桓台”,在城市公园中设立城市书房、微型博物馆、微型美术馆、小戏台、小展厅等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军史长廊,形成“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城园融合局面。充分发挥民间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作用,举办小型演出、文化体验等公园文体活动,提供服务保障措施,吸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责任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3.打造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结合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推动全县生态游、工业游、研学游、体育游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文旅与生态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让游客感受桓台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推动文旅与工业融合发展,让游客从工业生产过程、加工工艺和制作环境中获取知识与趣味。推动文旅与研学融合发展,加深游客对桓台自然、文化、风土人情的体验,将渔洋文化发扬、山水生态观光、乡村田园休闲、红色记忆研学和国防教育宣传等融入到全域公园城市建设中,打造出一批独具桓台魅力的文化公园城市产业。推动文旅与体育融合发展,利用体育场馆、健身广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举办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打造“15分钟文化健身圈”。(责任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教育和体育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六)突出公园城市功能

把全域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全面突出公园城市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功能优势。

1.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以现代生态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系统的科学调控为手段,建立能够促使城市人口、自然、资源和谐共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城市空间。在改善环境、调节气候、防灾避险、弱化噪音等基本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以生态视野在城市构建生命共同体,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2.产城融合的经济功能。坚持产城融合与城园融合同步规划设计、同步组织实施,着力打造城市与产业有机共融,城市与公园和谐共生,“人、境、业、城、制”高度统一的城市发展格局。转变产业组织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依托公园城市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新的生态经济,培育新的生态业态,推动全县产业向生态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激发各主体挖掘“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活力。推动生态建设直接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发展,实现政府对绿色生态投资的正反馈,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3.快捷高效的连通功能。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交通站(枢纽)步行10分钟覆盖圈,提升公共交通枢纽步行距离内的公共空间质量,提高公共交通枢纽使用的便利性。通过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提升城乡交通连通性,实现城乡交通快速通连。推动绿色出行,加快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等绿色交通发展,减少机动车出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合城市交通网络,加快综合管廊的系统规划和统筹建设。(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交警大队)

4.共治共享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全民参与的力量,形成市民共建共享公园城市的一致行动。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合城市绿色空间设置高品质生活服务场所,实现市民对健康安全、舒适享受、生态和谐的更高需求。科学布局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不断完善公园城市的旅游观光、主题游乐、科普教育、健身休闲等基础服务功能,打造城市“绿色客厅”。实施拆墙透绿,扩展绿化整体格局,实现公共空间共享。构建文化活动空间载体,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加大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社会福利等民生保障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半小时服务圈,真正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优化自然环境与绿色空间,践行简约健康生活理念,鼓励市民参与户外活动、参与社会交流,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促进市民身心健康。(责任单位: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科协、县教育和体育局、县民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建设全域公园城市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举措,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下定决心,用桓台特色、桓台效率、桓台方法,完成这项工作。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公园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统筹安排、协调调度、推进落实等工作,全面保障公园城市建设落地实施、持续推进。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机遇、尽早启动、从快落实全域公园城市建设,以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高质量发展环境为重点,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以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各单位要围绕公园城市建设,结合地理、文化、产业等支撑,规划建设一批体现我县自然风貌和文化风情的特色生态项目,丰富公园的要素功能。要因地制宜在村居社区建设一批小而精、微而美的小园小品,在农村建设一批体现当地特色、满足群众需求的最美乡村、最美庭院。

(三)统筹谋划,加大投入。坚持项目化运作、分步式推进,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权责关系,分级投入,共同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稳步向前。要结合财力支撑,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入资本实力雄厚、对公园城市建设有技术、有经验、有情怀的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我县公园城市建设。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维护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探索“政企合作”的公园绿地运营模式。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推进精细化、常态化管理,突出公共属性,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全民共享。

(四)全面发动,全民绿化。优化桓台公园城市品牌内涵,打造公园城市“网红场景”,形成品牌影响力、人气聚集地。开展公园式单位、公园式村庄(社区)、公园式企业等选树活动。综合运用各类媒体,积极反映公园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新成效,加强主题宣传和活动策划,高水平开展城市营销,用国际语言、群众语言、网络语言,讲好桓台公园城市建设故事。引导发动广大群众、绿色公益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积极宣传、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绿化美化自家小院,爱护身边绿地,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用好展览展会、经贸文化旅游等交流平台,发挥企业、民间团体、知名人士等积极作用,汇聚形成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桓台县人民政府

2021年4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监委,县法院,县检察院。

桓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15日印发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